满足甲方所有要求,是舔狗还是降维打击?

哈喽我是美璟设计师姚琪同为

设计师大家是不是都有被甲方爸爸的

各种要求刷新认知的时候呢一会儿

颜色不对我想要的是五彩斑斓的黑

一会儿帮我把马赛克P掉我想看看

里面写了啥如果项目比较复杂需要

考虑的条件需要解决的困难和甲方

难以捉摸的需求复合在一起更是对

设计师发量的一次重大考验但这些在

BIG建筑事务所眼里好像统统都是小

case他们擅长根据甲方需求借力

打力那真是做到了一个敢说一个

不但敢听还敢做日常功课奇思妙想

最终作品天马行空给人极为强悍的

视觉冲击不但合了甲方的胃口更是

很多人心头的白月光你现在看到的

就是他们家的展览主题叫做YES

IS MORE最吸引人的是桌上

奇形怪状的众多模型其中有一个

看起来像是一个人字是BIG事务所

曾经为上海设计的世博会大厦

再说回这个展览的主题吧YES IS

MORE是即是多BIG将对甲方的

所有要求说YES为他们提供想象

不到但又极度渴望的解决方案也是

因为这样有些学院派建筑师对BIG

颇有微词认为他是甲方的舔狗

破坏了建筑本身的规则和神性但结果

你也看到啦光是一个披着刺猬皮的VM

HOUSE就不知惊艳了多少人把

实际需求和设计理想平衡到这个地步

真的是很妙了也难怪能吸引大批

设计师向天马行空的路子上狂奔呢

并且这种从不Say no的态度不仅对外

同样对内BIG从不认为自己属于哪

一个建筑流派他们把各种理念

信手拈来融会贯通为其所用壁垒分明

你把路走窄啦说来也巧了BIG本是

Bjarke Ingels

Group的缩写恰好合成了英文

单词big这可能就是海纳百川者的

宿命吧光是他们的理念就讲了这么多

接下来姚琪带你去看他们的实地作品

Let's go

BIG最引以为豪的就是自家乌托邦

式建筑满足甲方需求自己的设计

理念也不能丢呀怎样四两拨千斤成了

一个难题BIG为它交上了原型

演进的答卷用兴趣保持初心在实践中

得到答案所以他们的设计师初入

事务所都是从玩模型开始的你看到的

这些模型通通都是他们原型演进程序

中的一环基本都有事务所新晋职员

参与模型里有些像是把一个个盒子

堆叠起来的是BIG的惯用手法组合

立方体如果从正上方去看它会像是

拼接起来的乐高一块一块相当

有趣BIG拿手的建筑形式还有很多

比如说圆环啦扭转立柱啦切割立方体

啦覆土和坡啦都是经过模型推演来的

每一种形式的大楼姚琪都会在后面结

合他们的作品讲给你听

这里是丹麦哥本哈根海港浴场你可以

看到很多身着比基尼的人们在这里

享受阳光严格说来它并不算是BIG

的作品而是BIG的创始人比亚克和

同样从库哈斯门下出走的伙伴共同

创立的PLOT事务所建造的所以

我们看到的浴场还没有太多现在BIG

那些代表建筑的惊艳感不过它也

完全颠覆了传统浴场的形式在海水上

设计陆地改变了原本的岸线形式不但

独特新奇还能兼顾浴场本身的功能

所以这里建成后很快就成了哥本哈根

的城市文化和社交中心姚琪觉得这个

时候的大B还没有完全突破库哈斯的

思想框架当时的哥本哈根港口正在

寻求从工业港和交通枢纽转型所以他

结合城市文脉用这座浴场推动了港口

的功能转变三年后BIG

事务所正式诞生后来那些我们看起来

一腔子热血的建筑才一一问世咯

这座建筑一定是非专业人士

认识BIG的第一座建筑了吧10年

上海世博会丹麦馆当年姚琪看到

它的时候就惊叹设计师的脑洞因为从

地面上的某个角度看丹麦馆实在是很

像双层蛋糕其实它的形状来自于BIG

基本圆环模型的演进他们一直都

是善用圆环的09年BIG就已经

做出过莫比乌斯环形的图书馆丹麦馆

主题为梦幻城市为了塑造城市感BIG

把整个场馆做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

游客可以骑着哥本哈根标志性的

自行车游览这个构思巧妙又处处连通

的双圆环场馆在专门规划的自行车道

上骑一圈你会路过经过精心设计的

雕塑美食点并且它独特的环形结构很

能给人真的像在一座城市里穿梭的

体验而它双圆环的无始无终概念

合着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

给我们一种丹麦生活的美好无穷无尽

的感觉真是要给BIG的别出心裁

竖大拇指了

这丹麦馆呢结构设计独具匠心空间

感觉呢更是像一个可可爱爱的

童话世界这里是场馆入口是不是很

有迪士尼动画场景的感觉你将沿着

这条路盘旋而上丹麦馆童话书般的

展览也将伴你走完全程让你逐步了解

丹麦人民的生活娱乐和对未来的设想

场馆本身的圆环形状巧妙的自行车道

都可以看做是BIG打造场馆

童话世界的奇思妙想除此以外他们

在场馆底层做了一个可以容纳1000

立方米海水的水池据说池中水来自

哥本哈根港口纯白的池底让它看起来

像是一片蔚蓝的海如果是晚上有了

蓝色和暖黄的灯带映衬这里更是

充满了空灵的梦幻感你看到水池中心

的雕像了吗那是家喻户晓的丹麦小

美人鱼

BIG为了打造丹麦馆的童话感可

是大费苦心把本该在哥本哈根

凝望大海的小美人鱼搬到了中国姚

琪觉得BIG此举甚妙中国人民可能

不熟悉丹麦但人人都听过安徒生童话

里海的女儿的故事小美人鱼的结局是

为了爱情化成泡沫让不少人为她流过

眼泪所以BIG通过这座雕像打开

国人记忆建立起丹麦与中国的情感

连接让大家能更好地接受整个场馆

传达出的思想另一方面也是用童话中

确实存在的人物呼应了场馆本身的

童话主题虽然在把铜像运来的过程中

遭到了不少反对但BIG在原来

的海岸边做屏幕全天播放它在场馆内

的景象解决了当地市民担心的问题小

美人鱼最终成行收获了满满的赞誉

所以奇思妙想的实现一定充满与现实

条件的对撞从中做出协调解决可能是

BIG能把理想与现实两全的重要

一步吧

好啦看过了BIG的圆环组合立方体

覆土和坡扭转立柱建筑了解过他们

实用乌托邦享乐式可持续的设计内核

姚琪就先带你走到这里走完这一圈

感觉还是叫它们YES世界更贴切

一点儿你也可以点击下方的圆形图标

切换深度体验模式切换想要到达的

场景如果想获得更加身临其境的体验

拿起手边的VR头显再来一遍如果

没有头显就在美璟商城里挑一个

全世界都可以身临其境哦最后感谢

行程策划米勒行程顾问小花生西羊

拾玖对本次行程的大力支持本次行程

的VR摄影师John E. Kroll

Martijn Baudoin

virtualworks

Andrew Bodrov

M/S Museet for Søfart

Insero A/S广州飞标视觉传媒

大视野Alain AUZERAL

Nikhilesh Haval

kostov hen M.J.Lorek

MoUzEs-Maciej

J. Lorek 如果你有全景拍摄

需求可以联系他们哦觉得这是一个

不错的行程可以分享给你的朋友们哦

接下来就是你的专属时间你可以自由

探索啦

这里是丹麦的赫尔辛格你现在看到的

这个地方陆地不多两边都是海湾风光

绝佳这座有绿色尖顶的城堡是

大名鼎鼎的克伦堡它是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的故事发生地但我们接下来

要讲的主角不是它而是距离它不远

的丹麦国家海事博物馆之所以提到克

伦堡是因为它的文化和历史双重

价值让当地对它周边的规划是不能

遮挡城堡任何一个角度的视野所以它

旁边的博物馆怎样建造就成了一个

难题BIG的奇思妙想又要

大放异彩了毕竟是国家级的博物馆

因为忌惮克伦堡而束手束脚

必然失去公众姿态到时候我这

博物馆还营不营业啊但是BIG提出

了一个极佳的解决方案用原有的船坞

改造博物馆这样博物馆将沉入地下不

遮挡克伦堡的视角并且它原本的船坞

身份非常符合海事博物馆的主题再

加上BIG对船坞的改造思路清奇

本身就能吸引有猎奇心理的观众政府

马上就肯定了BIG的方案

你以为BIG会像其他事务所一样

绞尽脑汁把整个船坞填满No No

No他们把老船坞改造让它承担庭院

和公共活动区的功能你看到的混凝土

墙壁背后还别有洞天那里才是展品

展出的地方这种不按套路出牌的

设计方式一开始被竞争者们认为是

作弊纷纷给BIG寄来律师函但政府

最后还是采用了他们的设计谁让这个

方案就是能让人眼前一亮呢后来船坞

就变成了你现在看到的采光大庭院和

开放室的活动区是整个博物馆最吸引

人的地方这儿距离地面7米如果你

站在地面向下看你会发现博物馆的

庭院合起来正好是一条船的形状非常

巨大也能让参观者感受以前船舶建造

时的规模除了干船坞你看到的玻璃的

部分是架在老船坞上的廊桥共有三座

连接了整个博物馆也是通向不同功能

区域的捷径最顶上的一座廊桥还能

作为海港大道直接通向克伦堡

站在这里可以把三座廊桥和

整个船坞尽收眼底啦说起来这些廊桥

可是有好几种功能呢上下两个面都是

连通博物馆不同区域的桥梁现在我们

站的底面连通内部它的上顶面在地表

也可以让大家通行帮助对博物馆比较

熟悉的朋友快速到达想要去的地方而

这座廊桥里像多媒体教室空间一样

布局的休息座椅是个亮点据说它的

设计灵感来源于系船柱不但有趣还

呼应了博物馆的海事主题相信你也看

出来啦整座廊桥并不平行于地面

座椅区更像是斜架在整个船坞里

真正的通行侧和它向相反方向倾斜

如果站在对面廊桥看这里就是一个

清晰的字母X其实这种倾斜的设计

是BIG所有覆土建筑里常用的

手法添加坡道覆土与坡就会产生奇妙

的化学反应有新意的同时还给人奇妙

的拼贴视觉体验

既然是博物馆怎么能只看建筑构造呢

现在我们就来看看它的展示区

你看它是不是和国内博物馆那些

规规矩矩的展览很不同整个区域都

奇形怪状的精巧的船模居然头朝

下摆放展开的航海地图躺在形状

不规则的展台上就连天花板上都没

放过吊了一枚鱼雷同时这里也用

多媒体的形式为参观者展现了丹麦的

航海历史和当前丹麦在全球航运领域

扮演的角色展区是在展览设计领域颇

有造诣的Kossmann.dejong

公司设计的10年世博会中国馆的

临时展馆主题就是他们的手笔虽然BI

G自己也天马行空但他们更愿意请

专业的人做专业的设计他们的用人很

活络比如说中标了结构复杂的屋顶

滑雪场就会去请几个厉害的BIM

工作者他们带来合理的专项工作方式

跟原有的模式结合最终产出合理的

作品绝对不会玩过火

2016年BIG受邀设计了这一年

的蛇形画廊展亭你现在看到的就是它

的全貌是不是很有未来感它的形状

有些像堆坏了的俄罗斯方块看起来

好像很复杂但BIG的设计初衷其实

是把它看做建筑最基础的元素之一

砖墙的变体它最开始先是一堵完整的

墙然后用镂空的手法把一堵墙分成两

堵再把两堵镂空的墙壁分别拉向两边

调整它的形状就得到了你现在看到的

样子唯一犯规的可能就是你从现在的

视角看过去它的砖头长短不一还是

觉得描述比较抽象的话类比一下小区

门口的伸缩门或者是我们小时候都

使用过的下蛋铅笔就懂啦这样得到的

展亭虽然整体形状是弯曲的但中轴线

却很笔直形式自由但本质严谨姚琪

居然从一座建筑中读出了哲学

并且从不同方向去看它有时是完整的

矩形有时像不规则的雕塑是当时的肯

辛顿花园里非常有存在感的景观

从门口走进来你会发现这里远比在

外面观看它时想象的要开阔向两边

拉开的墙壁形成一座山谷镂空的墙体

在晴天时随着太阳光线变化一定能

上演一出变幻莫测的光影游戏行走

其间相当有趣山谷最底部的边界变成

供游人休息的木凳和本身的结构一点

不冲突再往前走你会发现出口处的

木凳加高了摇身一变就成了吧台所以

当年人们大概是出于对整个建筑奇妙

美感的欣赏和它本身的方便白天这里

是休闲咖啡吧晚上就成了公园之夜的

活动空间很多艺术家作家和

音乐家都聚集在这里说来也巧了BIG

版蛇形画廊展亭白天在里面感受

光影曼妙到了晚上却是有赖于画廊

里面的光亮通过千百个孔透出来形成

独特且美丽的点点光斑这白天和晚上

不同的光影游戏不知道BIG在设计

之初有没有料到呢

BIG对于天马行空的执念体现在这

座建筑上还远远没有结束他们对蛇形

画廊的巧妙构思除了结构还有材料

看到放在地上的几块空心砖了吗

它们可是用玻璃纤维做的哦

在大家的传统印象里玻璃纤维非常

脆不可能做成砖头但这座展亭本身向

大家证明了通过区别传统的拉挤工艺

玻璃纤维本身脆的特性是可以改变的

它可以和钢一样硬但重量却只有钢的

五分之一蛇形画廊官方鼓励建筑师

使用新材料所以BIG干脆开创性地

让玻璃纤维完全成为建筑的主角它

本身的半透明特性也让整个展亭更具

通透感配合光线更容易呈现出BIG

设想的光斑感觉所以BIG对画廊

本身模块化又有雕塑感的打造除了

结构本身的巧妙设计还倚仗于他们

勇于探索建筑材料的边界吧他们总在

用新形式定义空间你在看他们设计

的桥时会有更为直观的感觉

说完了几种BIG的经典建筑形式

接下来我们来讲讲他们的建筑思想

这里就是他们功能再定义思想的

集大成之作要说建筑界一年一度的

盛事除了普利兹克奖评选还有一个

蛇形画廊展亭设计从2000年开始每年

的5-6月伦敦肯辛顿花园的这幢

房子旁都会出现一座新的展亭用来为

参加展览的艺术家和游客提供休闲

场地蛇形画廊的展亭同时追求艺术性

和实验性受邀的设计者可以没有约束

没有限制地去应用新型建筑材料摸索

对未来的展馆建筑功能设计重新思考

环境人群展馆之间的关系毕竟是皇家

画廊嘛对艺术有比较执着的宏大愿景

不过可不要把画廊和展亭搞混咯这

幢有六根柱子的建筑是蛇形画廊本廊

正对着它的才是展亭临时性建筑每年

夏天结束就拆除新的一年又准时上新

年年都不重样展亭设计者也都大有

来头比如说库哈斯扎哈哈迪德卒姆托

等等当然也少不了我们本次行程

的主角BIG

现在出现在你眼前的这座白色建筑和

周围规规矩矩的房子形成鲜明的对比

它看起来像是一块一块组装起来的

并且BIG的创始人曾经表示我们

就是为建造这座房子而生的这是

怎么回事呢原来这是世界上最

经典的玩具之一乐高在丹麦比隆设立

的乐高之家它的发起人希望能在乐

高的诞生地建造能够代表乐高的建筑

而BIG的创始人比亚克不但是乐高

的骨灰级玩家更是在事务所推行原型

演进的工作方式乐高积木被推广到全

事务所用来推敲方案乐高推演还在

事务所内得到了一种固定模型组合

立方体这种形式在多伦多的像素山

大楼就有过成功应用所以比亚克和乐

高之家的发起者一拍即合建造了这座

把21块乐高积木等比例放大的乐

高之家并且在顶面上涂了不同的颜色

所以天空视角下的乐高之家就成了

一块巨大的乐高积木组合是整个比隆

最具辨识度也最好玩的建筑

这个角度看过去的乐高之家是不是更

像素化了呢因为乐高之家的占地面积

非常大又处在比隆的中心地带所以

整个建筑内部被当做是乐高迷的天堂

同时外部也被看做是城市空间只要

你想就可以从外部去攀爬它爬到最

顶上一层向下俯瞰会有非常卡通的

体验哦刚刚也说到乐高之家顶面

被涂上了不同的颜色你眼前的蓝色

区域代表理性认知另外还有代表情绪

的黄色代表交流的绿色和代表创意的

红色分别呼应了乐高之家的分区主题

说起来乐高之家落成后大家都觉得

它创意简单但是同时在外形和内核上

完美契合乐高品牌本身并且因为独特

的形状多处挑空对施工要求非常高

同时克服这些难题可能也只有BIG

可以做到了他们再一次用最讨巧的

方式完成最复杂的设计理念甲方的

想法好像没给他们增添负担还很

游刃有余呢

这里是不是有种熟悉的感觉没错

我们回国啦在深圳福田CBD也有

一座BIG设计的建筑这你可能就

要说啦这清一色四四方方的摩天大楼

哪里有BIG一贯的卡通奇幻风呢姚琪

告诉你仔细看那座写着深圳能源

的大楼就是它啦它可能确实是BIG

的设计里外形最低调的作品了从

这个角度看惟一的视觉亮点也只是像

普通大厦带了一个鼓包但你正好也

可以观察到大厦所处的地形南北狭长

东西窄并且自带摩天属性北楼高220

米受地形和高度所限很难在外表

上花里胡哨不过姚琪感觉条件所限

是一方面我们国人骨子里带着的低调

属性是不是也是BIG考虑在内的

因素呢毕竟他们是很能看穿甲方

心思的但你可不要觉得它外表平庸就

真的平平无奇BIG对它的用心

可是精确到盆景听姚琪接下来的

讲解吧

回到地面诶是不是立刻就感觉不一样

啦你向能源大厦最下面看这个神奇的

曲面是BIG建筑经典模型扭转立柱

让建筑跳舞不知道是他们的浪漫呢

还是恶趣味迈阿密的新双塔那个扭转

可要比能源大厦幅度大很多某些角度

甚至有摇摇欲坠的感觉能源大厦外

立面有多处褶皱很像少女的百褶裙这

两者结合起来的曼妙让深圳能源大厦

有了一个婀娜多姿的少女别称而且你

发现了吗大厦并不是单幢建筑比较高

的那座右侧的南楼也是大厦主体的

一部分它们又通过略矮的裙楼互相

连通这种北高南低的设计是BIG

结合大厦所处的滨河路地势让它和

旁边的楼群形成连续弯曲的天际线

成为深圳福田CBD一道靓丽的风景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能源大厦百褶裙

里面的样子这种设计不光是因为

好看还是BIG为了照顾能源大厦

本身的节能理念特殊设计的这就要讲

讲资源消耗现状这个大前提啦在我们

国家大概1/3左右的能源是

在这样的摩天大楼里消耗掉的节能

减排已经上升到了国际谈判的高度

所以对建筑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能源

大厦地处深圳整体气候炎热潮湿所以

这里的空调使用给能源造成了很大的

负荷那么BIG是怎么通过

建筑设计节能减排的呢正是这个

百褶裙站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其实

能源大厦外墙的锯齿形一半是玻璃

一半是实体它们交错分布不但有参差

之美还最大程度地减少了向阳侧的

照射降低了大楼整体对机电制冷系统

的依赖隔热同时还能提供广阔的

视野一举两得不是外面看到的

玻璃盒子那么简单单是这个点子就

值得包揽一口袋的设计奖吧

我们现在站的位置就是姚琪一开始说

到的大厦外立面鼓包这里成排的

落地窗让你坐拥整个福田CBD

视野真是绝了说回这个鼓包它是在

我们观看大厦整体时的视觉亮点

如果说大楼其它的锯齿是百褶裙上的

小褶皱那这里就像是拎起裙子一角把

褶皱本身掀开但是这一掀却掀得相当

巧妙你发现了吗这里的挡板和玻璃

分布不像我们刚刚看到的参差分布

而是向南一侧全部是实体挡板向北

一侧是成片的玻璃帷幕根据外形转换

排布思路真的很赞并且外部的这个

凸起给大厦的更北一侧提供了照射

死角分布在那里的办公室就可以获得

充足且柔和的自然光线啦深圳能源

大厦的建造要求和BIG本身的享乐

式可持续性是不谋而合的不知道这

是不是他们选择BIG来设计的初衷

呢关于什么是享乐式可持续在最后

一个案例姚琪还有具体说明哦

前面我们讲过了BIG的圆环覆土和

坡组合立方体和扭转立柱建筑现在

我们来看看BIG对于切割立方体的

应用顾名思义切割立方体就是把

完整的立方体用刀切割直到得到

想要的形状看看你眼前的这个建筑

是不是马上就了解了它这看起来

奇奇怪怪的形状是怎么来的呢这是

法国波尔多的MÉCA文化经济创意

中心为当地人提供了一个从海滨区域

过渡到城市新空间的公共空间说起

波尔多你是不是一下就想起了享誉

全球的梅多克葡萄酒一片碎石土丘

孕育出昂贵的葡萄也把波尔多推向了

世界所以你看到的MÉCA文化经济

创意中心主色调和当地特有的碎砂岩

一模一样表面的混凝土预制板专门做

了喷砂处理就连纹路模仿砂岩的

分布这就是BIG建筑小心机的体现

了所以建筑落成以后虽然本身是高雅

的艺术空间但当地人来到这里马上就

会产生一种类似自己人的亲切感

不过按照BIG一贯的风格来看他们

的建筑可不是只会耍花架子的

绣花枕头类乌托邦的新是外在形式

实用才是第一要义这也就是BIG

为什么总在强调他们的建筑是实用

乌托邦那么把这个概念放到MÉCA

文化经济创意中心上又是怎么体现的

呢整个建筑汇集了三个地区艺术机构

FRAC当代艺术博物馆ALCA

剧院文学和视听艺术博物馆以及OARA

表演艺术中心加上地面公共空间

正好形成一个环形回路整个区域的

上下左右各有侧重点两侧的坡道又把

建筑本身和周边区域连结起来人们沿

坡道走到这里过程也正好是从城市

生活过渡到文化生活的过程在概念和

氛围渗透上做的非常自然大家沿着

方形回路做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游览

穿过三个主题不同的艺术区域

不知不觉就Get了艺术家想要表达

的点在MÉCA文化经济创意中心

里面你还可以通过特殊设计的格子窗

眺望加伦河风光最终又回到眼前平台

但你的身心都已经接受过一次艺术和

美景的熏陶了平台本身又能作为

艺术展和表演的舞台真的是又实用又

好看咯

你印象中的垃圾焚烧厂是什么样子

远离生活区人人避之不及BIG

就可以做到通过设计颠覆你的

看法和习惯看看你眼前这座带斜坡的

人造山吧它是被哥本哈根人民称作哥

本山的垃圾焚烧发电厂不但身居闹市

还吸引了大批游客来打卡呢那么BIG

是怎么改变大家对什么是垃圾焚烧

厂的理解呢他们在了解了发电厂是把

废物变成电和暖气将会有什么样的

机器安装在厂区后决定做一个新奇但

简单的设计丹麦这个地方非常神奇

虽然地处北欧气候寒冷常年有雪偏偏

地势平坦要问丹麦人民的年度心愿

清单滑雪一定榜上有名所以BIG

直接把发电厂的房顶模仿山体斜坡

做成了滑雪场并且因为附近区域本来

就是划水和卡丁车等极限运动的场地

BIG又在哥本山的最高一侧做了

世界上最高的攀岩墙这样整个哥本山

就都符合了邻近区域的运动气质非常

受极限运动爱好者追捧

做完了这些如果说人们对垃圾焚烧厂

本身还有什么顾虑那可能就是废气了

吧虽然说理智告诉我们经过一轮处理

这个气体肯定是清洁的但当你看到

烟囱冒出气体是不是还会有生理性的

抗拒呢诶解决这种问题还是得看BIG

的脑洞呀看到那个特别明显的大

烟囱了吗BIG给它设计了特殊的

喷气方式让它吐烟圈每隔一段时间

环形蒸汽就会出现在哥本哈根的上空

这样发电厂的气体就不再让人烦反而

还有点可爱呢当地的小朋友都知道

一个烟圈就代表哥本山排放了一

吨二氧化碳不过话说因为这种形式的

烟囱之前从来没有人做过官方非常

担心它带来的未知的风险需要有人

买单但BIG说他们想要为世界带来

一些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东西这个说法

最终让甲方决定一试经过多次试验

新烟囱非常成功投入使用后这个实为

垃圾焚烧厂的地方居然成了最受

哥本哈根人民喜爱的公园

站在哥本山最高处你能把整个

哥本哈根的建筑尽收眼底转过身又能

领略厄勒海峡的绝美风光还记得之前

提到的BIG享乐式可持续理念吗

可以说哥本山正是把它发挥到了极致

才俘获了这么多路人心和专业奖项

有人说它是功能和艺术完美融合的

革新之作但从BIG和甲方关于烟囱

的分歧来看两者兼具远远没有那么

简单像BIG自己说的经济和生态

不是完全对立的照顾生态并非回归

原始把它看成一种进化会怎么样呢

毕竟比起革新BIG更感兴趣的永远

是进化只要进化就是在创造新世界

所以你懂了吗BIG的Yes既是

兼容也是一种永不站队的态度他们

通过合并和整合意见分歧从冲突中

汲取养分创建最不可能的组合将种种

矛盾变成创意